若塵的文章《網絡時代,拿什么將大學生拉回課堂》,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普遍而嚴峻的大學生活怪象,手機的普及、網絡的加速,在為學生提供信息檢索便利的同時,也無情地“綁架”和“奴役”了一代青年,成為大學生健康、快速成長的攔路虎和絆腳石。作者據此慨嘆大學生逃課成風、混課蔓延,甚至出現師生一起混日子而心照不宣的現象,擔心長此以往必將不可救藥,并進而呼吁教師要提高課堂吸引力,努力將學生拉回課堂。(詳見2012年12月17日《中國青年報》)
毫無疑問,從表象上看,若塵文章的論據和立論都很合乎邏輯。學生的天職是學習,而不能沉迷于網絡和手機;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向學生傳道授業;學校的功能則是教與學的媒介和場所。所以,學生出現逃課、混課現象,教師當然有職責想方設法讓其回歸“課堂”。
然而,如果我們細加琢磨,就難免會生出些許疑惑:在“填鴨式”教育早已廣受詬病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為什么非要把學生拉回“課堂”?更何況是網絡時代!
顯然,執意要把學生拉回“課堂”的教師,在彰顯其工作責任心和職業操守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暴露了其育人理念的滯后和信息化意識的落伍。
長期以來,我們許多教育工作者一直苦心孤詣地堅守“課堂”陣地,堅持認為學生只有坐進“課堂”才能學到東西,只有認真聽老師講課,記好筆記,考得高分,才算成績好、收獲大,即便是學生到了大學時代,也總舍不得輕易放手。這一優良的教育傳統確實曾經培養了大批青年學生務實、嚴謹的學風,夯實了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積蓄了他們的發展后勁。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快速到來,這一做法的弊端正越來越顯現出來,甚至成為現代學生健康成長、創新發展的桎梏。
首先,在網絡時代,知識的存在形式已經發生了改變。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我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以“填鴨式”的灌輸為主,最擅長于解析和灌輸“知識點”的教師往往被視為優秀教師。在這種育人模式下,師生眼中的知識存在形式普遍是零散排列的“知識點”,而不是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更不是綜合性的應用能力,這是我們的學生為什么普遍眼高手低、會說會考卻不能做的重要原因。如今,在用人單位的多年“倒逼”之下,學校,尤其是職業院校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工程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這樣的能力,遠非學生靜坐“課堂”可以獲得,更非教師照本宣科可以“傳授”。
其次,網絡時代,知識的載體也已發生了改變。中國古語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甚至以“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的知識淵博。顯然,書是知識的載體。然而,步入網絡時代,當知識逐漸被能力取代以后,人類不再單純以熟記“知識點”為學習目的,而以培養各種生存技能和職業能力為終極目標,因而知識的載體也隨之發生變化。各種基于技能培養的知識,不僅存在于傳統的書本中和課堂里,更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團隊合作、工程項目之中。要想獲得這類“知識”,培養這些能力,單純的課堂教學斷然于事無補。而且,數以萬計的精品課程、視頻課程、多媒體課件、學科素材的網絡存在,國際化課程資源的無界化共享,更以嶄新的知識載體為青年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
第三,網絡時代,知識的傳輸與獲取方式發生了改變。“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凡為人師者,無不熟悉這一自勵名句。傳統的知識傳授過程,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單向的“灌輸”,老師講,學生記,從而實現知識的衰減性傳遞。步入網絡時代,尤其是在大學校園,單憑教師課堂所教,遠不能實現海量知識與復雜信息的快捷傳輸,更不能滿足學生的終身職業需求。因而,自主學習、做中學、項目導向學習成為大勢所趨,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分工產生改變,學生不再是被動灌輸者,而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變成教學的組織者與協調者,教師的重要職責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引導學生學習什么,以及協調資源、創造條件讓學生高效學習。而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也不再是課堂,而更依賴于網絡資源和電子化學習工具。
由此看來,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人類的生存方式已被顛覆,用人單位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能力本位逐步取代知識淵博,職業素養逐步取代學歷門檻,因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更須適應變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和多媒體在輔助和助推自主學習方面的優勢,而不能簡單地將學生封閉于沉悶的課堂,滿足于了無生機的枯燥講解和生硬灌輸。
不難理解,在互聯網時代,當我們一味抱怨學生曠課、混課,抱怨學生沉迷于手機和網絡之時,我們的學生或許也在抱怨教師照本宣科無趣、泛泛而講枯燥、內容陳舊無用;當我們抱怨學生什么都不肯學,什么都不懂時,或許我們的學生也能提出許多連老師也無法回答的問題;當我們在課堂上搜索枯腸來苦心剖析一個概念、糾結于一個術語時,或許坐在臺下的學生早就通過手機網絡搜出了非常詳盡的答案,了解了教師也許尚不知曉的知識關聯;當我們恨鐵不成鋼地抱怨90后“不可教”時,或許他們正在心里不屑一顧地嘀咕60后、70后“不會教”!
手機無過,網絡無罪。學生沉溺其間而不能自拔,教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學生的懶散消沉,更須反思的是人師。當現代的網絡化環境、信息化社會與傳統的教書育人產生矛盾沖突,我們更應科學引導、積極應對,同時不斷改革育人方式,轉變職業角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健康成長。
Copyright@ 2011-2016 版權所有:大連千億科技有限公司 遼ICP備11013762-3號 google網站地圖 百度網站地圖 網站地圖
公司地址: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山路692號辰熙星海國際2317 客服電話:0411-39943997 QQ:2088827823 37482752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