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新華社發表一篇名為《誰在打、怎么打、打給誰——騷擾電話生產鏈條調查》的文章,文章講述了大量關于騷擾電話生產鏈條調查結果,發現一個30人的團隊一天竟能撥出24000通電話,關鍵是國家實名制要求的情況下,騷擾電話依然成為社會肌膚上的一塊“牛皮癬”,讓人不勝其擾。
對此,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回應。關于騷擾電話為何“治而不止”的問題,工信部表示,仍有少數不法分子利用短信和語音通話服務的方便快捷,向用戶傳播商業性騷擾電話等垃圾信息,給電信用戶帶來極大困擾。
工信部還表示,前期,基礎電信企業對短信端口治理普遍采取“先關停再復核再開放”的措施,對疑似垃圾信息的點對點短信大力進行攔截,在迅速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不良信息的傳播形式隨之呈現從短信向語音轉移的趨勢,騷擾電話問題開始抬頭,“按下葫蘆浮起瓢”。
關于電話銷售公司靠什么打個不停的問題。工信部表示,垃圾信息的產生和傳播有比較復雜的社會成因,主要涉及“商業需求旺盛、精準信息獲取、主動營銷擾民、線下交易達成”等四個關鍵環節,各環節緊密銜接、形成閉環。同時,由于對騷擾電話等垃圾信息發起的源頭端和主要受益方即廣告主的監管長期缺失,導致垃圾信息問題難以根治。
當然,商業廣告類騷擾電話源頭治理缺失是一方面,但為了能夠有效治理也采取了措施。工信部也表示,近年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在制定修訂時已將商業廣告短信發送規范等內容納入其中,但還未明確各部門對源頭廣告主的監管責任,還未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那么,騷擾電話能否依法得到治理和懲處?工信部表示,還將繼續完善法規制度,包括加強管控問責,強化部門聯動。不僅要繼續與相關部門溝通協商,促進相關立法的出臺,使騷擾信息治理工作盡快走上全面法制化的道路,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強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協作,積極建立聯合工作機制,突出源頭治理,創新治理模式,探索“疏堵結合”。